近年來,中國基金市場發(fā)生了諸多結構性變化,這些變化影響著投資者的選擇和收益,也關系到整個金融市場的發(fā)展走向。
本文從基金市場規(guī)模和產品種類等多個角度觀察基金市場近十年的轉變,探討其背后的驅動因素及未來趨勢。
基金市場規(guī)模和覆蓋廣度顯著提升
過去十年,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經歷了從“量的擴張”到“質的提升”的深刻轉變,成為居民財富管理和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。數據顯示,2014年,中國公募基金市場資產凈值為4.45萬億元,基金數量不到1900只。彼時,市場產品類型相對單一,以股票型、混合型和貨幣市場型基金為主,投資策略也較為同質化。
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深化、監(jiān)管制度完善以及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升級,公募基金行業(yè)迎來了全方位的發(fā)展機遇。到2024年,資產凈值逾32萬億元,基金數量增長至1.24萬只,相比十年前資產凈值增長6.26倍,基金數量增長5.5倍。截至今年6月30日,基金數量進一步增至1.29萬只,資產凈值維持在32萬億元以上,顯示出市場的持續(xù)擴容與穩(wěn)定發(fā)展。
規(guī)模大幅增長的同時,公募基金的產品類型不斷豐富,涵蓋了ETF、REITs、FOF、另類投資等多個創(chuàng)新品種,其中FOF、REITs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,另類投資基金、QDII基金則逐漸由小發(fā)展壯大。以投資于境外市場的QDII基金為例,2014年該類基金數量不到90只,基金資產凈值不到500億元,到2024年此類基金數量增長到300只以上,基金資產凈值突破5300億元。
公募基金的投資策略也日益多元化和專業(yè)化,ETF從寬基擴展到行業(yè)、主題,量化策略從單一對沖擴展到CTA、期權等多元工具,QDII基金覆蓋美股、港股、商品市場等。這一系列變化不僅體現了公募基金市場體量的躍升,更反映了行業(yè)在產品創(chuàng)新、投研能力、風控體系和投資者服務等方面的進步,標志著中國公募基金市場邁入高質量發(fā)展的新階段。
德邦基金在接受證券時報·數據寶記者采訪時表示,基金規(guī)模大幅增長的驅動因素可能包括居民財富增長、資本市場改革深化、投資渠道多元化需求增加、投資者教育普及等。隨著經濟發(fā)展,居民財富不斷積累,理財意識也日益提升,對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愈發(fā)強烈,基金作為一種多樣化的投資工具,自然受到廣大投資者的青睞。同時,政策層面積極鼓勵居民財富向資本市場配置,例如推動養(yǎng)老金入市等舉措,為基金市場帶來了長期穩(wěn)定的資金來源。對于A股市場而言,公募基金規(guī)模的增長有助于提升市場的穩(wěn)定性和有效性。
穩(wěn)健配置需求高漲 債券型基金加速擴張
數據顯示,不同類型基金在份額和資產凈值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。按投資范疇分類,截至2024年末,股票型基金、混合型基金、債券型基金、貨幣市場型基金的基金份額相比十年前增長明顯。其中基金份額增長最高的是貨幣市場型基金,2014年末該類基金份額為2.18萬億份,2024年末達到13.61萬億份,十年間增長11.42萬億份。緊隨其后的是債券型基金份額,十年間增長9.17萬億份。
貨幣市場型基金、債券型基金均屬于固定收益類基金,過去十年這類基金份額呈現穩(wěn)步上升態(tài)勢,從2014年末占全部市場份額的近六成,上升至2024年末占比達到75%以上,十年間份額占比提升17.59個百分點。不僅如此,固定收益類基金的資產凈值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,2014年末貨幣市場型基金、債券型基金資產凈值分別為2.18萬億元、0.35萬億元,資產凈值合計占全部市場比例為56.97%。到2024年末,貨幣市場型基金、債券型基金的資產凈值均已達到10萬億元,資產凈值合計占全部市場比例為74.76%,相比十年前提升17.79個百分點。
從基金份額占比及基金資產凈值占比來看,2024年末與十年前相比,債券型基金是增長最顯著的一類。數據顯示,2024年末債券型基金份額、資產凈值占比分別為31.42%、32.62%,相比十年前均提高24個百分點以上。債券型基金的快速擴張,反映出市場對穩(wěn)健收益產品的強烈需求。特別是在權益市場波動加大的背景下,債券型基金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。
德邦基金認為,過去十年市場利率波動較大,債券型基金通過專業(yè)的投資管理,能夠在債券市場中獲取相對穩(wěn)定的收益,從而吸引眾多投資者的關注。資管新規(guī)的實施打破了銀行理財的收益型剛兌預期,而債券型基金同樣具備風險相對較低、收益相對穩(wěn)定的特性,與轉型后的銀行理財在風險收益特征上有相似之處,成為投資者資金的重要選擇之一。
長江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戴清接受證券時報·數據寶記者采訪時表示,債券型基金的這種變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:
1.利率水平下行的催化。過去十年中國經濟轉型、外部地緣沖突等不確定性增加,降低了投資者風險偏好;市場利率趨勢性下行,既提升了存量債券價格和債基收益的吸引力,也使債基相較存款和傳統理財的收益優(yōu)勢更突出。
2.2018年資管新規(guī)引發(fā)銀行理財轉型。資管新規(guī)要求銀行理財打破剛兌、實行凈值化轉型,導致大量偏好“保本”理財的資金外溢。而債券型基金以標準化、凈值化運作,與轉型后的中低風險理財高度契合,成為承接這些資金的首要替代選擇。
被動投資型基金崛起壯大
按投資風格分類,主動投資型基金長期以來是市場的主流品種?;厮葸^去十年,不論是基金數量、基金份額、資產凈值,主動投資型基金都占據絕對主導地位。數據顯示,2014年末主動投資型基金數量為1562只,數量占比為82.6%;基金份額為3.78萬億份,份額占比為89.73%;資產凈值為3.94萬億元,凈值占比為88.72%。2015年至2024年,主動投資型基金份額、資產凈值占比均維持在83%以上,基金數量占比維持在78%以上。
從過往十年的變化來看,主動投資型基金和被動投資型基金呈現此消彼長的態(tài)勢。數據顯示,2024年末主動投資型基金數量占比達到78.92%,份額占比為84.73%,資產凈值占比為83.4%,均創(chuàng)十年來新低,與十年前相比,基金數量占比、份額占比、資產凈值占比分別下降3.68個百分點、5個百分點、5.32個百分點。
作為被動投資型的重要代表,ETF的發(fā)展軌跡更直觀地展現了被動投資的興起。2014年ETF數量僅107只,份額為1218億份,資產凈值為2560億元,在市場中的數量占比為5.66%,份額占比為2.89%,凈值占比為5.76%。而到了2024年,ETF數量已增至1000只以上,份額增長至2.65萬億份,資產凈值攀升至3.73萬億元。相比十年前,ETF數量占比、份額占比、資產凈值占比分別提升2.8個百分點、5.92個百分點、5.78個百分點。
這種格局的轉變,背后是市場環(huán)境變化與投資者心態(tài)調整共同作用的結果。2015年股市大幅波動后,投資者風險認知提升,部分資金轉向低風險債券或貨幣基金,影響主動權益基金勢頭;同時被動投資理念普及,加之資本市場改革深化、市場有效性提高使主動管理超額收益難度增加,而被動產品成本低、透明度高,故而更受青睞。
投資者結構優(yōu)化 機構化進程加速
公募基金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在過去十年間發(fā)生了顯著轉變,呈現出機構化加速推進、個人投資者占比穩(wěn)步下降且投資行為更趨理性的特征。從整體格局來看,2014年末公募基金投資者以個人為主,其持有基金凈值達3.04萬億元,占比68.93%;機構投資者持有基金凈值為1.37萬億元,占比31.07%。到2024年末,這一結構已發(fā)生明顯傾斜:機構投資者持有基金凈值大幅增長至15.75萬億元,占比提升至48.49%,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凈值占比則降至51.51%。近十年間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基金凈值占比提升超17個百分點,清晰展現出市場投資者結構的深刻調整。
這種機構化趨勢在不同基金類型中呈現出差異化特征,其中債券型基金的機構化程度最高。2014年末債券型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占比已達53.08%,到2024年提升至82.46%。細分來看,中長期純債型基金的機構持有占比從53.28%飆升至92.2%,反映出機構投資者對穩(wěn)健收益類資產的持續(xù)青睞與強烈配置需求,也與機構資金對風險控制的嚴格要求相契合。
股票型基金的投資者結構變化同樣值得關注,機構投資者占比從2015年的31.59%躍升至2024年的56.05%。這一顯著提升不僅體現了機構資金對權益市場的參與度加深,更折射出投資者群體的理性化演進:部分個人投資者逐漸認識到自身在專業(yè)知識、信息獲取和風險承受能力上的局限性,轉而選擇將資金委托給專業(yè)機構管理;而機構投資者憑借其專業(yè)的投研能力、理性的決策體系和長期的投資視角,在股票型基金投資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,這一轉變對維護市場穩(wěn)定、引導價值投資理念具有積極意義。
基金持有人結構的變化,源于投資者教育深化與市場環(huán)境優(yōu)化。近年來多方推動投資者教育,助其理性看待市場波動、摒棄短期行為;同時資本市場更規(guī)范,基金公司專業(yè)能力提升,筑牢投資者信任,使其決策更審慎成熟。
如何把握長線基金投資機會?
過去十年來,哪些基金產品脫穎而出,收益率大幅跑贏大盤,成為投資者的長線之選?據證券時報·數據寶統計,截至2025年6月30日,共有逾400只基金(以下簡稱“長線基金”)2015年以來收益率達到100%以上。按投資類型二級分類,屬于偏股混合型基金、靈活配置型基金的數量靠前,均超過100只,這兩類基金數量合計占比超過七成。
按基金規(guī)模來看,資產凈值中等規(guī)模偏下的基金長期表現更為優(yōu)異,規(guī)模過大可能導致操作難度上升,規(guī)模過小則可能面臨流動性風險。數據顯示,上述長線基金2014年底資產凈值均值為10.65億元,其中超過八成資產凈值不足20億元。截至2025年6月30日,這些長線基金的資產凈值均值為22.26億元,其中超七成資產凈值不到20億元。
2025年5月,中國證監(jiān)會發(fā)布的《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(fā)展行動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旨在通過系統性改革,推動行業(yè)從“重規(guī)?!毕颉爸鼗貓蟆鞭D變。德邦基金指出,《方案》強調“重回報”而非單純追求規(guī)模擴張,有助于促使基金管理公司更加注重業(yè)績表現和投資者利益保護,從而提升整個行業(yè)的服務質量。
戴清指出,《方案》對公募基金發(fā)展推動顯著:一是浮動費率綁定業(yè)績的規(guī)定,能重塑行業(yè)價值鏈,使投資更重回報而非規(guī)模;二是全面實施長周期考核,3年以上中長期收益考核權重不低于80%,還引入“基金利潤率”“盈利投資者占比”等指標,可減少基金經理短期行為,引導聚焦基本面與長期價值。
“對A股而言,《方案》同樣有著較大影響”。戴清認為,“一是市場穩(wěn)定性或顯著提升,公募基金投資更穩(wěn)定,頻繁調倉減少,資金漸向行業(yè)龍頭流動;二是長期資金入市優(yōu)化A股投資者結構,如國有大型險企每年新增保費30%投資A股,年增資金數千億元,銀行等紅利資產受益,機構投資者占比提升也將增強市場穩(wěn)定性?!?/p>
針對普通投資者,戴清建議,應該重視基金經理3年以上跑贏基準的能力,選擇費率透明且能長期跑贏基準的產品,投資策略可采用“低估值+產業(yè)趨勢”,配置銀行、保險等高股息資產,同時布局AI科技等政策支持、有產業(yè)趨勢的新經濟領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