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高速智駕事故致3人身亡,到私自通過OTA限制車輛馬力,再到碳纖維前艙蓋涉嫌虛假宣傳,一路高歌猛進的小米汽車正經(jīng)歷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。
5月12日上午,港股小米集團盤中跳水,股價最低跌至48.5港元/股,跌近5.6%,此后雖有所回升,但仍收跌1.46%,報50.6港元/股。
退訂風波
市場認為,此次股價異動的直接誘因是多名小米 Ultra車主的退訂風波。
該風波由小米SU7 Ultra車型的核心選裝件——價值4.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引發(fā),有媒體報道稱,該部件宣稱的“復刻紐北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”“雙風道高效導流散熱”等功能,在實際拆解中被證實僅為外觀裝飾。
一位購買SU7 Ultra的車主用鼓風機測試時,前艙蓋開孔處的紙巾毫無反應,證明風道設計并未形成有效氣流;內部結構與普通鋁制機蓋無異,既未連接剎車系統(tǒng)散熱,也未增加車輛下壓力。
吳迪攝
爭議核心在于,小米官方此前曾多次強調該部件的性能提升價值。例如雷軍在直播中明確表示“內部結構完全改變,雙風道直接導向輪轂散熱”,官網(wǎng)宣傳更將其描述為“賽道級散熱設計”,甚至宣稱“提升剎車散熱效率15%”。
測評效果與官方宣傳的“打架”使得300多名車主組建維權群,要求無損退車并啟動集體訴訟程序,部分車主已委托律師團隊推進法律追責。
擁有一輛近百萬元性能車的劉標(化名)曾對SU7 Ultra十分感興趣,他告訴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,小米SU7 Ultra的超1500匹動力以及紐北刷圈的成績都深深吸引著他,但由于是新公司,他對該車一直處于觀望狀態(tài),“我完全接受4.2萬元購買‘碳蓋’,即使真的一點作用也沒有,但卻可以給我足夠的情緒價值,可現(xiàn)在我在意的是小米的宣傳出現(xiàn)造假”。
他向記者坦言,機蓋的宣傳造假讓其對小米的品控出現(xiàn)質疑,尤其是高達1500匹動力的SU7 Ultra,是否會在高速行駛下發(fā)生其他意外,如何保證其他量產(chǎn)車配件的性能真實性,“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小配件的作用,對于大馬力性能車而言,一切不真實的宣傳都有可能致命”。
“最艱難的時期”
面對輿論壓力,小米官方于5月7日晚間發(fā)布《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》,首次就碳纖維前艙蓋問題致歉,并提出補償方案,未交付訂單可免費改配鋁制前艙蓋,已提車用戶獲贈2萬積分(約2000元)。
但這一方案被車主批為“缺乏誠意”,因為改配需重新排隊30周以上,積分價值僅為選裝費的4.7%,且未覆蓋已提車用戶的退車訴求。更關鍵的是,小米始終未承認虛假宣傳,僅稱 “信息表達不夠清晰”,進一步激化了矛盾。
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建新告訴記者,從目前的各項線索看,小米宣傳的功能與實際情況不符,可以被認定為虛假宣傳。倘若消費者是基于小米的這個宣傳做出的決策,那車主可以基于此向小米提出索賠。
其補充道,若消費者是基于小米SU7 Ultra碳蓋所帶來的功能而購買該產(chǎn)品的話,可以向小米提出“假一賠三”的賠償需求,若其他因素則有待考量。不過,當消費者向法院提出相關賠償申請后,法院會考慮更多因素,至于是否會得到賠償,還有待考證。
5月10日,雷軍在微博罕見公開回應稱,“過去一個多月是創(chuàng)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時期”,并透露因情緒低落取消會議、暫停出差及社交媒體互動。
吳典攝
交付量下滑
接連曝出的負面事件影響著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的信任,此次退車風波是(準)車主們情緒的集中爆發(fā)。
早在3月29日晚,一輛小米SU7標準版高速碰撞致3人死亡。
這起事故也引發(fā)公眾對小米智駕技術安全性的強烈質疑,不少聲音認為其智駕系統(tǒng)對復雜路況的預判不足,留給駕駛員接管的反應時間過短。
一個月以后,小米SU7 Ultra“鎖碼數(shù)”事件將還未從輔助駕駛安全事件中擺脫的小米再次推上輿論風口。
彼時,小米通過OTA推送 “排位模式圈速考核” 功能,將SU7 Ultra的1548匹馬力限制至900匹,要求車主在指定賽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鎖性能。這一操作未在購車協(xié)議中提前告知,被車主指責 “花錢買半成品”。
此后小米雖暫停了推送,但已升級用戶需等待4—8周才能恢復性能。
滿新攝
風波中的小米銷量出現(xiàn)下滑。
據(jù)官微發(fā)文,小米汽車4月交付量環(huán)比下降3.4%至2.8萬輛,首次出現(xiàn)負增長,其前四個月累計完成10萬輛交付。內部輿情不斷,外部特斯拉等競品的降價攻勢正持續(xù)擠壓小米的生存空間,多重因素疊加,如果小米汽車的交付量持續(xù)承壓,其去年35萬輛的交付目標或面臨較大壓力。
記者 吳迪 實習生 滿新
文字編輯 吳典
版面編輯 孫霄